1、1883年3月,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这一讲话蕴含的历史学科素养是
A.时空观念
B.唯物史观
C.历史解释
D.家国情怀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英通商善后条约》提到了"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人帮办税务",从此为外国人管理中国海关提供了所谓的“合法”依据,中国近代前期的海关长期被洋人把持。这一现象( )
A.体现了半殖民地化的特点
B.增加了清朝政府的赋税收入
C.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
D.开启了中国关税管理近代化
3、1796年时,英国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A.封建贵族垄断了政权
B.君主立宪制亟待确立
C.代议制民主有待完善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4、如表为南宋政府发行纸币(会子)情况(节选),据如表可知( )
发行年份 | 乾道四年 (1168年) | 乾道七年 (1171年) | 淳熙十一年 (1184年) | 嘉定二年 (1209年) | 嘉熙四年 (1240年) |
发行额 | 1000万 | 1800万 | 2323万 | 11263万 | 50000万 |
流通期限 | 3年 | 6年 | 9年 | 22年 | 无 |
A.金属货币被纸币所取代
B.纸币流通造成通货膨胀
C.政府行为影响会子信用
D.纸币发行利于经济稳定
5、1938年10月,“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成立。大会宣言指出:“国家之大患一日不能除,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前方之炮火一日不能止,则后方之刍粟一日不能停。…今后宜更各尽所能,各竭所有,自策自鞭,自励自勉,踊跃慷慨,贡献于国家,使国家得借吾人血汗一洗百年之奇耻。“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有
①捐钱捐物是南洋华侨支援抗战的重要方式
②“总会”号召南洋华侨投身于太平洋战争
③抗日战争已发展成为全民族抗战
④中华儿女展现出无坚不摧的凝聚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元朝回回人忽思慧,担任太医,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饮食卫生营养专著《饮膳正要》。该书卷一讲各类食物禁忌;卷二讲原料、饮料和食疗;卷三讲粮食、蔬菜、各种肉类和水果等。早年传往日本,明清两代曾多次翻印,广为流传。这反映出( )
A.蒙古人生活全面中原化
B.理学修身催生中医养生
C.元朝饮食文化丰富多彩
D.药食同源观念影响广泛
7、下表是《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总体趋势是唐宋以前提高较快,唐宋之后趋于停滞
B.东晋南朝亩产下降是因为生产工具长期得不到改进
C.唐代亩产较秦汉提高得益于精耕细作技术发展
D.明清亩产量提高是因为海禁与抑商政策的成效
8、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并认为不读《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还说读《诗》可以“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可见在孔子看来,熟读《诗经》可以( )
A.加强道德自律
B.丰富文化素养
C.推动礼乐复兴
D.增进人际和谐
9、如果以时间和语言区域划分,印度可分为吠陀文化、雅利安文化、达罗毗茶文化、阿萨姆文化等。如果按宗教派别区分有婆罗门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锡克教文化等。上述材料旨在说明印度文化具有( )
A.宗教性
B.统一性
C.多样性
D.世界性
10、伯利克里曾说:“我们的政治制度不是从我们邻人的制度中模仿来的。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的人的。”“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材料中这些话说明古代雅典
A.制度自信
B.法律确保人人平等
C.直接民主
D.民主政体开始确立
11、张海鹏在《洋务活动及其现代的解释》一文中列举了关于“洋务”一词的较早出处
1866年 | 曾国藩 | 目下中外之患,自以洋务为最巨 。 |
1867年 | 奕䜣 | 溯自洋务之兴,迄今二三十年矣。 |
1874年 | 李鸿章 | 自有洋务以来,叠次办结之案,无非委曲将就。 |
1880年 | 左宗棠 | 自洋务兴,中国为岛族所轻侮。 |
这表明,部分开明官僚( )
A.积极探求富国强兵之道
B.认识到官办工业的弊端
C.力图维护国家主权独立
D.重新审视中国的外交处境
12、英国《卫报》专栏作家断言:“21世纪始于1978年”,因为这一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文中的“一步”是指
A.结束“两个凡是”
B.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C.提出“一国两制”
D.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3、据下表可知( )
《梨俱吠陀》与《佛国记》《大唐西域记》中的四大种姓记载
种姓 | 《梨俱吠陀》 | 《佛国记》 《大唐西域记》 | 种姓 | 《梨俱吠陀》 | 《佛国记》 《大唐西域记》 |
婆罗门 | 祭司 | 净行(祭司) | 首陀罗 | 奴隶 | 农人 |
刹帝利 | 武士 | 国王、大臣 | 贱民 | —— | 恶人 |
吠舍 | 农民 | 商贾 |
|
|
|
A.四民社会是古代文明的共同特征
B.佛教在中印文化交流中得到发展
C.《梨俱吠陀》中的记载更真实可信
D.种姓划分根植于印度社会经济状况
14、万历《通州志》记载,以前“庶氓之家终岁不燕客,有故则孟羹豆肉相招一饭,不以为简也。贵家巨族,非有大故不张筵”;“今乡里之人,无故燕客者,一月凡几,客必专席,否则耦席,未有一席而三四人共之者也。肴果无算,皆取之远方珍贵之品”。这折射出明代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奢侈之风的盛行
C.社会等级的垮塌
D.自然经济的瓦解
15、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召开,选举议员219名,除共产党员外,地方绅士和其他人士占2/5;常驻议员9人,其中党外人士6人。党外进步人士担任乡长以上各级行政领导的有3592人。这些措施( )
A.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治原则
B.扩大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
C.扩大并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挫败了日伪军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
16、20世纪30年代,中国只有上海工业可完全按国际劳工局的16大类分类法进行分类。在所统计的180余个三级行业分类中,只有上海一地拥有该行业的工厂,占全部工业行业三级细类的近40%,特别是电器等新兴工业行业。这折射出
A.中国工业重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交流
B.中国的社会性质不利于近代工业的发展
C.上海工业发展根源于通商口岸的优势
D.中国外贸中心开始从广州转移到上海
17、1971年5月,美国尼克松政府停止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向美国兑换黄金,同时还宣布对进口商品征收10%的附加税。这一政策( )
A.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风险
B.巩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
C.增强了各国对美国的依赖性
D.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8、1959年,美国的黄金储备约为195亿美元,对外流动负债约为194亿美元,两者大体相当;1967年底,美国的黄金储备约为121亿美元,对外流动负债约为331亿美元。这一情况的发展( )
A.不利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稳定
B.导致了欧洲经济崛起赶超美国
C.标志着战后美国经济霸权终结
D.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濒临瘫痪
19、明代《太函集》记载了嘉靖年间商人朱云治经营制铁业的活动:“朱处士云治,字天铎,海阳(安徽休宁县)新溪人也。……从兄贾闽,盖课铁冶山中,诸佣人率多处士长者……业大饶。”据此可知,明朝中后期
A.工场手工业比较发达
B.雇佣劳动现象较为普遍
C.商业资本流向有所变化
D.民营冶矿业开始发展
20、邓小平同志曾说:“‘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下列选项中,与此相吻合的是
①根本上改变农村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②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的新发展
③大包干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④集体优越性与个人积极性同时发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1、《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铁路设施大大破坏了传统的运输体系。两条老的南北干线——大运河和从汉口到北京的陆路——在与铁路的竞争中失败,成千上万的船夫、车夫、客栈店主和商人失业。随着南来的贡米运输在1900年变成现金支付,大运河差不多就成为了明日黄花。这种现象
A.体现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
B.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C.揭示了义和团盲目排外的深层原因
D.表明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
22、1949—1980年,国家在有条件的社、队成立农机站并投资支持群众性农具改革运动;1981—1995年,集体农机站逐渐解体,农机工业重点生产适合当时农村规模经营的小型农具等;1996年,国家有关部门开始组织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服务,联合收割机异军突起。据此可知,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
①工业制造水平的提升②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
③国家经济政策的扶植④世界银行贷款的资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3、1876年,《申报》就中国是否应仿行机器织布进行了一场讨论,连续发表多篇文章,大加倡导。该报主笔说,他数年前就曾提议“购齐西国织造各布机器”“仿织洋布,定易销售”,但应者寥寥。现在他的主张却得到了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政府积极推行重商政策
B.工业文明的优势被普遍认同
C.国人市场意识逐渐形成
D.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24、1905年,张謇向清政府上奏:“窃维东西各邦,其开化后于我国。而近今以来,政举事理,且驳驳(迅速)为文明之先导矣。揮(探摸)考其故,实本于教育之普及,学校之勃兴。然以少数之学校,授学有秩序,毕业有程限,其所养成之人才,岂能蔚为通儒,尊其绝学,盖有图书馆、博物院,以为学校之后盾。使承学之彦,有所参考,有所实验,得以综合古今,搜讨而研论之耳。”张謇旨在强调( )
A.公共教育资源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B.学校教育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C.近代中国的教育远远落后于西方
D.图书馆、博物院比学校更重要
25、历史意义【知识点159】
(1)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____运动,是一场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____运动。
(2)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3)促进了____在中国的传播和桶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____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26、中共“一大”召开:1921年7月23日,____、____嘉兴南湖游船【知识点164】
(1)主要内容: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____,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____。大会还成立了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2)意义: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27、评价【知识点116】
(1)第一批近代企业出现,对____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____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____的产生和发展。
28、高潮:北伐战争【知识点170】
(1)兴起: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整编国民革命军,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____年,国民政府决定北伐。
(2)经过:北伐的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歼灭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____。1927年初,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29、兴起【知识点142】
(1)____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____》),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1916年底,____就任北大校长,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____、____等。
(4)《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____成为主要活动基地。
30、维新变法运动(____—____年)
31、经过
(1)爆发:武昌首义【知识点136】
①时间:____年10月10日 ②革命后形势:各省纷纷响应,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但封建____、____投机革命,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2)高潮:中华民国的建立【知识点137】
①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____成立,定都____,以____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年,____年为民国元年
②政权性质:____政府是一个以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3)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知识点138】
①内容
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____,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
B.规定了国民的____权利一体现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
C.确立了____的政治体制——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D.实行____制——限制____权利,防止专制独裁②性质:中国第一部____性质宪法。③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____制度的灭亡和____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____进程的一座丰碑
(4)清帝退位:____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清朝覆灭。【知识点139】
(5)失败:1912年3月,____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第八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四)国民大革命(____—____年)
32、全民族抗战(1937—1945年)
(1)正面战场的抗战【知识点186】
①重大战役:
A.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组织____,粉碎了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B.1937年9—11月,国民政府组织____,这是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八路军取得____,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C.1938年春,国民政府组织徐州会战,其中的____战役是抗战以来最大胜利;D.1938年10月,国民政府组织武汉会战。②结果:正面战场的抗战消耗了日军大量的____,但未能阻止优势敌人的进攻,失去了华北、华中、华南和华东的大片领土。1938年10年,广州、____失守后,抗战进入了____阶段
(2)敌后战场的抗战
①基本史实:
A.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洛川会议上制定了____路线;B.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展____,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C.1937年9月,____政府成立,首府为延安。____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D.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各种形式的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斗争;E.1940年,由彭德怀指挥发动____,主动出击日军;F.领导少数民族抗日武装队伍。②中国共产党为加强和团结抗日力量采取的措施
A.开展____运动 B.地主____,农民____
C.实行____政权 D.进行民主政治建设,实行普选制。
(3)境外战场:1942年,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入缅作战,确保____公路。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33、交通事业的进步【知识点153】
(1)1909年,中国人设计的第一条铁路——____通车
(2)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3)1909年,____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34、国共合作
(1)条件【知识点166】
①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____战线;②国民党孙中山深感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决定“____”
③____的指导
(2)标志:____年____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知识点167】
(3)合作方式:党内合作【知识点168】
(4)新三民主义【知识点169】
①背景:孙中山从____的胜利中看到希望;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②内容
A.____主义: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B.____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C.____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
③评价
A.进步性:新三民主义与____的民主革命纲领的革命目标基本相同,成为国共合作的____和____时期的旗帜
B.局限性:仍然没有超出____民主主义的范畴,不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35、有人说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主要特征。在此影响下,世界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为顺应这些变化,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对策?
(2)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概述这些成就产生的影响。
(3)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影响下,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艺术领域分别出现了哪些变化?
(4)科技不仅具有积极作用,还有消极影响。试举现实生活中的一例说明科技的消极影响。
36、《管子·地图》是中国最早的地图专篇,“举错知先后,不失地利,此地图之常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东西方地图的编绘和地图学的发展,明显地反映出地理环境的差异及生产生活的需求。古希腊学者托勒密编著地理学著作八卷,其中六卷都是用经纬度标明的地点位置表。多数的地点位置,是根据对本初子午线和平纬圈之间的距离计算出的。魏晋时期,中国的制图学家裴秀编制的《禹贡地域图》和《地形方丈图》中系统地总结出“制图六体”,为分率(比例尺)、准望(方向,用以确定地貌、地物彼此间的相互方位关系)、道里(距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实地高低起伏与图上距离的换算),这为中国后世的地图绘制奠定了科学基础。16世纪后的欧洲天主教积极向海外拓展,出现了基督教历史上继唐、元之后在中国传教的第三次浪潮。随后,在法国的地形图上、在中国的《大清一统舆图》上,东西方两个体系的制图要素同时出现了。
(1)依据材料,归纳古代东西方对绘图技术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6世纪后在中、法地图上同时出现东西方两种要素的原因。
《海国图志》初刊于1842年,它一方面延续着中国传统的图志体例,是一部附有全新的世界各国地图的、五十卷本巨大篇幅的地志书,另一方面又摒弃了九州八荒、天圆地方的旧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观。1845年清朝官员叶子佩绘制的《万国大地全图》“经度以京师为第一度”。1864年湖北官书局出版的《全国直省府厅州县图》,内容以康干内府舆图为蓝本,以半官半民的形式出版,打破了纯官方编制、收藏地图的传统。1886年陈兆桐绘制《万国舆图》“原照英国舆图绘译,所有经纬,仍照原图以格林威治为中线”,书中的“五大洲各国大事表”,以民主、君民共主、君主将当时全球57个“自主”国家分为三类。近代中国第一次民间公开出版的地图是1903年武昌舆地学会出版的《中外舆地全图》。1906年由清朝学者周世棠、孙海环编辑《二十世纪中外大地图》,被称为民间刊行四大全国地图集之一。
——摘自陈潮《中国近现代地图出版概况》
(2)依据材料,归纳近代中国地图绘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地图发展演变的因素。
伴随着分类和统计技术的进步,地图开始多角度地展现传统实力的各个要素。如人口地图、资源图、军备图等。上图是根据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跨大西洋移民潮所做的示意图。20世纪初和20世纪的30年代移民潮出现断断续续的现象。二战后出现了大规模到欧洲寻找工作的场景。到20世纪70年代,几乎所有西方国家都对外来移民关闭了大门,这种突然关门政策打断了传统的移民流动。
——【法】玛丽·弗朗索瓦·杜兰等《全球化地图》
(3)依据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9世纪末以来的移民变化做出相关分析。
37、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 1775年—1883年间西方商船来华统计表单位:(艘)
材料二 “华民惯见夷商获利之厚,莫不歆羡垂涎,以为内地民人格于定例,不准赴各国贸易,以致利薮转归外夷。”
——林则徐也在道光十九年(1839)四月初六日奏折
问题:
(1)材料一,西方在所涉时期内对华贸易呈现怎样的特点?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2)材料二中“格于定例”指的是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这一状况对中西方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 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姓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梏,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
(1) 结合材料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商鞅为实现秦国“民以殷盛,国以富强”所采取的措施。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影响。
39、东北被称为“共和国的长子”,它何时成为工业基地?当时取得了哪些工业成就。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