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代诗人张籍《凉州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qì),应驮白练到安西。”这首诗反映了
A.唐朝陆上丝绸之路的商业繁荣
B.唐朝时安西地区丝织业的发达
C.白银成为唐时普遍流通的货币
D.唐朝长安城商业贸易蓬勃发展
2、《史记》记载江南地区“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南朝《宋书》则载江南“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据材料可知,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魏晋以来江南逐渐得到开发
B.江南地区少战乱社会较安定
C.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
3、北宋时,哲宗下诏:“初除转运判官、提举官须实历知县以上亲民人,提点刑狱以上须实历知州或通判人。”意即监司的官员必须有出任知县、知州或通判的经验。该项措施
A.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
B.强化了各机构之间的制衡
C.能遏制地方官员贪污腐化
D.有助于提升监察官员素质、
4、1865年前后,旋转木马开始在纽约科尼岛流行。1884年,科尼岛引进了一种纽约人从未见过的娱乐项目——过山车,票价相当便宜,只需5美分。不久,摩天轮出现了,科尼岛娱乐设施的发展( )
A.折射出民众工作条件的改善
B.得益于工业化成果的应用
C.说明休闲旅游生活方式出现
D.反映出市民福利建设加快
5、从河南二里头和时间稍后的四川三星堆遗址中,考古发现两地有一些共同特征的器物,都有陶盉(酒器)、龙形牙璋(礼器)、镶嵌绿松石铜牌、海贝等。但三星堆独特的青铜神像、金杖、面具和神树等,显示其特殊的祭祀行为。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夏人礼仪在古蜀文明中传承
B.古蜀文明兼收并蓄、个性鲜明
C.两地的区外贸易都相当发达
D.两地文明之间存在着交流互鉴
6、下表为《1978-1988年中国工业化指数(部分)》:
项目 | 变化状况 |
乡镇企业数量 | 从150万个到1890万个 |
农村工业总产值 | 从515亿元到7020亿元 |
农村工业就业人数 | 从2800万人到9500万人 |
农民总收入 | 从87亿元到963亿元 |
村镇企业总资本存量 | 从230亿元到2100亿元 |
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有序展开
B.家庭联产承包制调动积极性
C.乡镇企业带动城乡整体发展
D.农村生产关系变革释放活力
7、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
A.当时贸易出口量较大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8、据下表可知( )
《梨俱吠陀》与《佛国记》《大唐西域记》中的四大种姓记载
种姓 | 《梨俱吠陀》 | 《佛国记》 《大唐西域记》 | 种姓 | 《梨俱吠陀》 | 《佛国记》 《大唐西域记》 |
婆罗门 | 祭司 | 净行(祭司) | 首陀罗 | 奴隶 | 农人 |
刹帝利 | 武士 | 国王、大臣 | 贱民 | —— | 恶人 |
吠舍 | 农民 | 商贾 |
|
|
|
A.四民社会是古代文明的共同特征
B.佛教在中印文化交流中得到发展
C.《梨俱吠陀》中的记载更真实可信
D.种姓划分根植于印度社会经济状况
9、1949年,毛泽东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这次“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施政纲领
C.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D.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0、《汉书》称颂汉武帝:“雄材大略…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他在位期间
A.推行科举制
B.令各郡国建立学校
C.不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D.重新确立儒学为正统思想
11、.如图为1983~1993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性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12、明朝中后期时尚之风盛行:唐伯虎之画,宣德之铜炉,时大彬之紫砂壶,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时尚之物。苏州成为引领时尚之都,凡是做人“透骨时样”,就被称为“苏意”,凡是衣服式样新颖,就被称为“苏样”。以上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明代世俗文化成为社会文化主流
B.苏州因商业兴盛而成为时尚之都
C.商品经济浸染致使享乐观念流行
D.经济水平的提高丰富了精神生活
13、《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下)》中记载:这一蓝图提出了一个与市场资本主义不同的大胆选择。斯大林不断强调这一非常行为的紧迫性,他告诫他的人民:“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到100年,如果我们这样继续下去,我们将会失败。”下列项中符合“这一非常行为”的是( )
①实施“农业集体化” ②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产品生产和分配
③实行指令性计划体制 ④优先发展重工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4、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新消费主义使得各阶层开始购买它们从前从未有机会购买的、甚至比以前更大范围的商品。……社会模仿的巧妙使用使本来只买“必需品”的人购买“体面商品”,使本来只买“体面商品”的人购买“奢侈品”。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A.工业革命推动经济发展和生产效率提高
B.社会需求与商业发展的结合更加的密切
C.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D.世界市场的形成以及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15、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这表明
A.殖民国家都主动放弃了殖民地
B.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
C.发展中国家完成了现代化建设
D.平等观念已经遍布世界
16、下表为对王安石变法的若干评价,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
“今介甫(王安石字)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 (北宋)司马光《传家集》 |
“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
“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 (晚清)梁启超《王安石传》 |
A.研究者立场影响了对王安石的评价
B.《传家集》是一手史料,作者立场权威客观
C.《王安石传》为文献史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D.从《传家集》到《王安石传》,评价具有时代色彩
17、1914年,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如此说道“全欧洲的灯火就要熄灭,我们有生之年将不会见到它们重新点亮。”格雷此话一定程度上预见了
A.世界性经济危机所产生的大萧条
B.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带来的毁灭性影响
C.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狂潮的大动荡
D.殖民地半殖民掀起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
18、如果以时间和语言区域划分,印度可分为吠陀文化、雅利安文化、达罗毗茶文化、阿萨姆文化等。如果按宗教派别区分有婆罗门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锡克教文化等。上述材料旨在说明印度文化具有( )
A.宗教性
B.统一性
C.多样性
D.世界性
19、周灭商后,周公在总结商朝灭亡的教训时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天命靡常”。这一思想
A.巩固了西周的封建统治
B.符合先秦儒学的追求
C.具有重天命、轻人事的特点
D.奠定了分封制的基础
20、1727年清政府在西藏设驻藏大臣,确立由中央政府册封达赖、班禅两大活佛的历史定制,1762年清政府在西域设伊犁将军,1884年在新疆建行省,最终确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这表明清代( )
A.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B.行省制度开始在全国推行
C.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管辖
D.中央政府与西藏开始交往
21、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企业利润全部上缴国家,开支则由国家财政下拨。1983年1月,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施行“利改税”,企业上缴55%的企业所得税,剩下的45%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在国家与企业之间分成。这表明当时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按劳分配原则得到贯彻
C.开始试行现代企业制度
D.企业经营自主权有所加强
22、如图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与城市化增速变化及预测情况的统计。由如图可知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增速加快,其主要原因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C.改革开放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3、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毛泽东通过农村调查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这一观点
A.体现了中共当时的工作重心
B.丰富了中国民主革命理论
C.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
D.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4、谈到电视的发明使用和影响:有学者认为,它导致了第二次重大信息革命,因为电视和出版物不同,它以动代替静,以具体代替抽象,以形象化代替概念化;它能把同一信息在同一时间传播到亿万人中去。该学者意在强调
A.电视成为一种使用最普遍的传播工具
B.世界各地不受阻隔地同时收看到同一电视节目
C.电视的信息传播能力对人类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D.作为互动媒体的电视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25、政府角度
(1)晚清时期(1840—____年)
(2)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
中华民国时期又可分为三个时期:____政府时期(1912.1—4月)、____时期(1912—1927)、____时期(1927—1949)
26、维新变法运动(____—____年)
27、结局:1895年甲午____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知识点115】
28、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____”【知识点111】
29、主要活动【知识点114】
(1)创办____:19世纪60年代起,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
____、____、天津机器制造局等
(2)创办民用工业:19世纪70年代起,以“求富”为旗号,创办____、开平煤矿、
____
(3)创办近代____:先后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创办近代教育:创办京师同文馆等一批____,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30、时间:____
31、洋务运动(____—1895年)
32、背景【知识点157】
(1)____的黑暗统治,阶级矛盾尖锐
(2)____发展,工人阶级力量壮大(经济和阶级基础)
(3)____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思想基础)
(4)____为五四运动指明了方向
(5)导火线:1919年____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33、背景【知识点160】
(1)____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2)____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3)____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一战充分暴露了____的内在矛盾,部分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
34、维新变法的失败: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和守旧势力发动“____”,囚禁光绪帝,大肆搜捕维新派,杀害“戊戌六君子”,废除新法,“百日维新”宣告失败【知识点128】
35、【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为了保障马来半岛作战的侧背安全,切断援蒋路线,加大对印度和中国的压力,日军对缅作战。1942年1月,日军进攻緬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印派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漢、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中国战争史》
材料二:斯大林格勒之战,英美报纸比之为凡尔登战役,“红色凡尔登”之名已传遍于世界。这个比拟并不适当,今天的斯大林格勒之战,比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凡尔登来,有性质的不同。……这一战,不但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甚至也不但是这次世界及法西斯战争的特折点,而且是整个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毛泽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远征军出固作战的原因和影响。
(2)依据材料二,比较斯大林格勒战收与凡尔登战役的异同。
3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于成龙,清朝第一廉吏。少年时代,勤奋好学,熟读诗书。22岁考中乡试副榜贡生,但迟迟未能走上仕途。在正式成为省级大员之前,于成龙出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并先后在广西、四川、湖广等地历练。难能可贵的是,他以高龄在基层任职,并没有丝毫心灰意冷,也没有打算做一个太平官,而是要做到“天理良心”。清顺治十八年,于成龙第一次出仕,这一年他44岁,第一任官职是任广西罗城县知县。罗城地处荒僻,族群关系复杂,民风强悍,务件十分艰苦。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于成龙兢兢业业,为民谋利、问民疾苦,设学校、兴教化,不久便取得成效。一时间,罗城居民得以安居乐业,尽心于农耕。他在做湖广黄州府同知时,将自己的积蓄赈济灾民并平定地方暴乱,尽管战事紧急,但他仍关心民众疾苦,严令禁止在正常赋税之外再行征收,禁止私自加派,由此民心大安。清康熙十七年,于成龙被擢升为江防道员,操练水师,亦卓有成效。在直隶巡抚任内,告诫州县,不许搜刮百姓,馈送长官,如有违反绝不宽宥。赴任两江总督时,于成龙不像其他官员一样大张旗鼓,以示威严,而是与幼子共骑骡车一辆,悄悄入衙。平日里,轻车简从.查访民间,革除积弊,通宵达旦地工作。由于于成龙常常食用青菜而不知肉味,竞还得了个“于青菜”之称呼。
——《清初吏治清明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于成龙成为清朝第一廉吏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于成龙的功绩。
37、人口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
材料:明中叶后期,玉米、番薯自海外传入我国。它们不但高产,而且不与稻、麦争地,加之栽种培植极易,清朝时在我国普遍种植。雍正帝时,实行“摊丁入亩”,将人头税纳入田地税中征收,人头税取消。大量隐匿人口得以上报和统计,也刺激了人口的大量生产。乾隆帝说“百余年太平天下,休养生息。天下户口之数,视昔多至十余倍。以一人耕种而供十数人之食,盖藏已不能如前充裕。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晚清学者汪士铎指出,由于“人多之害,山顶已殖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
——摘编自陈权清《清代人口的增长与危机》
清朝前期(1644年─1840年)是我国古代人口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阅读材料,说明这一时期我国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
38、东北被称为“共和国的长子”,它何时成为工业基地?当时取得了哪些工业成就。
3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 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姓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梏,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
(1) 结合材料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商鞅为实现秦国“民以殷盛,国以富强”所采取的措施。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影响。
邮箱: 联系方式: